牛奶優格與豆漿優格,不管在發酵的基質、製程、最終成品,都很類似。
但兩者的起源卻完全不同。
牛奶優格在4千多年前,就自然而然出現在人們的餐桌。
豆漿優格一直到1百年前,才由一位中國留學生發明。
▋牛奶優格起源
牛奶優格在4500年前就已經出現在人類歷史。
有一說法,可能是中亞遊牧民族在遷徒時,為了補充水分,在牛奶放在皮囊中,打開時意外發現,乳汁經皮袋上菌種發酵,竟變成濃稠帶酸味的牛奶發酵品―牛奶優格中的一種類型。
然而不僅中亞,包括中國、埃及、印度等古文明都有類似的傳說。
這導致很多國家都宣稱自己是牛奶優格發源地。
事實上,牛奶優格應該是多地起源,源自歷史上偶發事件。
某一年的某一天,自然界中乳酸菌菌落,落在牛奶中,在剛好的適合環境中,發酵成古老人類眼中的神奇食物。
經過好幾千年的傳承與演進,牛奶優格有很多不同型式,也成為現今我們熟悉的健康美食。
▋豆漿優格起源
與牛奶優格相比,豆漿優格是截然不同的故事版本。
民國初年著名人物-李石曾,是歷史上首次提出用豆漿製作豆漿優格的人。
李石曾與張鏡江、蔡元培、吳稚暉,四人被稱為國民黨四大元老,是第一批清末民初赴法的留學生,爾後進入法國巴斯德研究院,並以科學方法研究大豆的功用。
在法國期間,李石曾創辦歐陸第一家豆腐製造工廠,設計出現代化的豆漿和豆腐生產流程與設備。
作為豆類加工的先驅者,又在以微生物聞名世界的巴斯德研究所,當東方的黃豆遇上乳製品繁多的西方,以豆漿原料開發類似牛奶優格的產品油然而生。
在1911年,離今100年前,李提出豆漿優格概念,並申請英國專利,同時在歐洲開始生產銷售,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商業豆漿優格商品。
隔年,英國另一家公司也開始生產與銷售豆漿優格。
之後隨著歐洲了解東方大豆食用文化後,豆漿優格也逐漸發展到歐洲各地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洲等,成為優格的另一種形式。
李石曾的法國豆腐工廠在歐戰期間,因戰亂關閉。
他晚年定居台灣,民國62年病逝,葬於台北陽明山公墓。
▋一個問題-為什麼豆漿優格與牛奶優格起源差異如此大?
為什麼不像牛奶優格一樣,在久遠的歷史中,豆漿優格沒有偶然中出現在人們眼前?
顯然無人為控制、自然環境中,乳酸菌很難成功發酵豆漿,形成豆漿優格。
換個角度講,也就是自然界中,存在可讓乳酸菌能成功發酵牛奶的環境,但不存在能成功發酵豆漿的條件與環境。
原因推測可能有幾個因素。
一為環境因素。
歷史上最先發現牛奶優格地區,集中在中亞或偏溫帶地區。
乾燥的氣候,會降低雜菌汙染的風險,導致乳酸菌容易發酵成功。
另一是原料因素。
牛奶來自乳牛分泌,動物體內為無菌,收集期間短暫與外界接觸,使牛奶初始雜菌低,也較好控制。
豆漿製作過程,泡豆、磨漿、過濾等繁雜的工序,增加豆漿中雜菌汙染。
即使後段煮漿、殺菌的動作,但豆漿製造中悶濕、高熱的環境,也增加豆漿被雜菌汙染的機率。
當發酵基質初始雜菌多,想藉由空氣中存在乳酸菌成功發酵,很難。
